一、核心结构认知(操作基础)
集成化设计
螺母与角接触轴承(接触角 45°)一体成型,体积比传统分离式设计缩小 30%,轴向刚性提升 2 倍以上,可承受 50kN 以上轴向负载。
采用端盖式内循环结构,钢珠在螺母内部完成回流,噪音比插管式低 5~8dB(A),尤其适合高速运行(最高转速可达 4000rpm)。
关键参数匹配
导程选择:标准导程 2.5~20mm,大导程(如 20mm)适用于快速进给,小导程(如 2.5mm)适合精密定位。
临界转速:因丝杠固定,临界转速(Nc)公式简化为 Nc = 120000 / L(L 为支撑间距),例如 L=500mm 时,Nc=240rpm,实际运行转速需≤80% Nc 以避免共振。
二、安装操作:精度控制与防损要点
1. 安装前准备
清洁与工具:用无水乙醇擦拭丝杠螺纹面和螺母内孔,确保无杂质;准备激光对中仪(同轴度精度≤0.02mm)、扭矩扳手(精度 ±3%)、专用压入工具(如 HIWIN P-001)。
配件检查:确认螺母轴承游隙符合要求(C3 组游隙适用于高速,C0 组适用于精密定位),防尘罩(标配 IP65 不锈钢护带)安装牢固。
2. 机械安装步骤
支撑座定位:
先固定丝杠两端轴承座(推荐使用 HIWIN BNH 系列轴承),用百分表校准轴承座安装面平面度≤0.01mm/100mm,粗糙度 Ra≤1.6μm。
安装螺母组件时,禁止直接敲击螺母或端盖,需通过专用夹具沿轴线方向缓慢压入,确保螺母与轴承座同轴度≤0.015mm。
电机连接:
使用膜片联轴器(如 HIWIN CL-12)连接电机与螺母,调整同轴度≤0.02mm(径向)和≤0.01mm(端面跳动),避免因偏心导致轴承过载。
3. 预压调整(消除间隙)
双螺母垫片法:通过研磨垫片厚度(精度 ±0.005mm)控制预紧力,例如 R20-10T2 型号中预压(轴向刚性 25N/μm)对应垫片厚度 15.02±0.005mm。
预压验证:
手动旋转螺母,应无卡顿且阻力均匀;
空载运行 30 分钟,用红外测温仪检测螺母温度≤45℃(环境温度 25℃时),温度过高需减小预紧力。
三、运行操作规范:动态监控与保护
1. 启动与润滑
低速试运行:启动时以 10% 额定转速(如 400rpm)运行 5 分钟,观察振动(振幅≤0.05mm)和噪音(≤75dB),若有异常立即停机排查。
强制润滑:
润滑脂:采用 HIWIN AG-612 高温锂基脂(滴点≥260℃),填充量为螺母内部空间的 1/3,每运行 100km 或 3 个月补充一次。
润滑油:高速场景(>2000rpm)建议外接循环润滑系统,使用 ISO VG 68 齿轮油,流量控制在 0.3cm³/min。
2. 负载与温度管理
平稳加载:通过 PLC 设置 S 型加减速曲线,加速度≤2m/s²(大导程≥20mm 时≤1m/s²),避免钢珠因惯性脱离循环轨道。
实时监控:
温度:螺母温度超过 60℃时触发报警,需检查润滑状态或负载是否超限;
电流:电机电流波动超过额定值的 15% 时,可能是机械卡滞或预压过大,需停机检修。
3. 禁止操作行为
禁止在无防尘罩状态下运行,防止切削液或金属碎屑侵入导致 “磨粒磨损";
禁止用尖锐工具触碰丝杠螺纹面,避免产生划痕影响精度;
禁止在运行时调整预压垫片,需停机并释放负载后操作。
四、维护保养:延长寿命的关键
1. 定期检查项目
每周:
清洁丝杠表面粉尘,用软毛刷清理端盖循环口;
检查防尘罩伸缩是否顺畅,如有破损立即更换。
每月:
用激光干涉仪校准定位精度(允许偏差≤±0.008mm/300mm),若超差需重新调整预压;
检测电机与螺母的同轴度,偏差超过 0.03mm 时需重新对中。
每季度:
拆卸螺母,用超声波清洗机(溶剂为 IPA)清洗内部钢珠和滚道,检查磨损情况(钢珠表面粗糙度 Ra 需≤0.05μm);
更换润滑脂,填充前需用洁净压缩空气吹干螺母内部。
2. 易损件更换周期
防尘罩:恶劣环境(如切削区)建议每 6 个月更换;
润滑脂:高温环境(>80℃)或高湿度环境需每月更换;
支撑轴承:累计运行 1000 小时后,用振动检测仪(如 HIWIN V-001)检测轴承状态,振动值超过 5mm/s 时需更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