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结构与参数认知(操作基础)
集成化设计
螺母与 45°DB 角接触轴承一体化成型,体积比传统分离式设计缩小 30%,轴向刚性提升 2 倍以上,可承受 50kN 以上轴向负载。
采用端盖式内循环结构,钢珠在螺母内部完成回流,噪音比插管式低 5~8dB(A),最高转速可达 4000rpm。
关键参数匹配
导程选择:标准导程 2.5~20mm,大导程(如 20mm)适用于快速进给,小导程(如 5mm)适合精密定位。
临界转速:因丝杠固定,临界转速(Nc)公式简化为 Nc = 120000 / L(L 为支撑间距),实际运行转速需≤80% Nc 以避免共振。
二、安装操作:高精度控制与防损要点
1. 安装前准备
清洁与工具:用无水乙醇擦拭丝杠螺纹面和螺母内孔,确保无杂质;准备激光对中仪(同轴度精度≤0.02mm)、扭矩扳手(精度 ±3%)、百分表(0.001mm 精度)。
配件检查:确认支撑座(固定侧 EF、支撑侧 EK)、防尘罩(IP65 不锈钢护带)、润滑脂(HIWIN L-GREASE 锂基脂)完整无损伤。
2. 支撑座与丝杠安装
基座精度:
安装面平面度≤0.05mm/m,平行度(与导轨基准)≤0.1mm/m,同轴度≤0.05mm(用百分表检测)。
支撑座固定:
固定侧支撑座(EF 型)通过定位销与基座定位,按推荐扭矩紧固螺丝(如 M8 螺丝扭矩 8~10N・m),确保轴承内圈与螺杆轴肩贴合。
支撑侧支撑座(EK 型)调整至与螺杆同轴,手动转动螺杆确认阻力均匀后,按略低扭矩紧固(如 M8 螺丝 7~9N・m)。
3. 螺母与设备连接
平行度校准:用百分表检测螺母座与导轨的平行度≤0.05mm/m,分 2~3 次对角拧紧螺丝(如 M6 螺丝扭矩 3~4N・m),避免螺母偏载。
预紧力调整:
双螺母错位预紧(DF/DB 方式):通过研磨垫片(精度 ±0.005mm)控制预紧力,轻载高精度场景取额定动负载的 5%,重载取 10%。
预紧验证:手动旋转螺杆,阻力应均匀且略大于无预紧状态;空载运行 30 分钟,螺母温度≤40℃。
三、运行操作规范:动态监控与保护
1. 启动与润滑
低速试运行:启动以 10% 额定转速(如 400rpm)运行 5 分钟,观察振动(振幅≤0.05mm)和噪音(≤75dB),若有异响立即停机排查。
强制润滑:
润滑脂:每运行 100km 或 3 个月通过注油嘴注入 L-GREASE 锂基脂,填充量为螺母内部空间的 1/3。
润滑油:高速场景(>2000rpm)建议外接循环系统,使用 ISO VG 68 齿轮油,流量 0.3cm³/min。
2. 负载与温度管理
平稳加载:通过 PLC 设置 S 型加减速曲线,加速度≤2m/s²(大导程≥20mm 时≤1m/s²),避免钢珠惯性脱离循环轨道。
实时监控:
温度:螺母温度超过 60℃时触发报警,需检查润滑或负载是否超限。
电流:电机电流波动超过额定值 15% 时,可能是机械卡滞或预压过大,需停机检修。
3. 禁止操作行为
禁止在无防尘罩状态下运行,防止铁屑侵入导致 “磨粒磨损";
禁止用尖锐工具触碰丝杠螺纹面,避免划痕影响精度;
禁止在运行时调整预压垫片,需停机并释放负载后操作。
四、维护保养:延长寿命的关键
1. 定期检查项目
每周:
清洁丝杠表面粉尘,检查防尘罩是否破损;
手动移动滑块,确认运行顺畅无卡顿。
每月:
用激光干涉仪校准定位精度(允许偏差≤±0.008mm/300mm),若超差需重新调整预压;
检测电机与螺母的同轴度,偏差超过 0.03mm 时需重新对中。
每季度:
拆卸螺母,用超声波清洗机(溶剂为 IPA)清洗内部钢珠和滚道,检查磨损(钢珠表面粗糙度 Ra≤0.05μm);
更换润滑脂,填充前用洁净压缩空气吹干螺母内部。
2. 易损件更换周期
防尘罩:恶劣环境(如切削区)建议每 6 个月更换;
支撑轴承:累计运行 1000 小时后,用振动检测仪(如 HIWIN V-001)检测,振动值超过 5mm/s 时需更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