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外循环滚珠丝杠核心结构认知(操作基础)
外循环滚珠丝杠的核心差异在于钢珠回流方式—— 通过外置的 “循环器"(插管式 / 端盖式)引导钢珠脱离丝杠滚道,完成回流(内循环则通过螺母内置反向器)。操作前需明确结构特点,避免维护时损坏关键部件:
循环器类型:
插管式:通过金属 / 工程塑料插管(φ3-5mm)连接螺母两端,钢珠沿插管回流,常见于大导程(≥10mm)型号(如 HIWIN R20-20T2),需注意插管不可碰撞变形。
端盖式:螺母两端安装塑料端盖,内置回流通道,适用于中低速、中等负载场景(如 R16-10T2),端盖与螺母的装配间隙需≤0.02mm。
钢珠规格:外循环常用大直径钢珠(φ3-8mm,高于内循环),承载能力可达内循环的 1.2-1.5 倍,但运行噪音略高(需通过润滑优化)。
防尘设计:因循环器外露,标配伸缩式防护罩(IP54)或不锈钢护带(IP65),需避免粉尘进入循环通道导致钢珠卡滞。
二、安装调试:适配外循环结构的关键操作
1. 机械安装:规避循环器损伤风险
安装基面要求(高于内循环,因外循环对同心度更敏感):
安装面平面度≤0.015mm/100mm(需用大理石平台 + 百分表检测),粗糙度 Ra≤1.6μm,避免因基面倾斜导致丝杠受力不均,磨损循环器。
丝杠轴心与电机轴的同心度偏差≤0.05mm(用激光对中仪校准),若偏差过大,会导致螺母径向受力,引发循环器松动或钢珠卡滞。
安装孔位精度:孔间距公差 ±0.03mm,孔径公差 H7(如 M10 安装孔,孔径 10+0.015/-0mm),推荐用数控钻攻中心加工,避免手工钻孔导致孔位偏移。
循环器保护要点:
安装时需先固定丝杠两端轴承座,再套入螺母(带循环器),禁止直接敲击循环器(易导致插管断裂或端盖变形)。
若为插管式,需检查插管与螺母的连接是否牢固(扭矩≤2N・m),插管两端需与螺母滚道 “平滑过渡"(间隙≤0.1mm),避免钢珠卡滞。
2. 预压调整:平衡负载与循环流畅性
外循环滚珠丝杠的预压目的是消除轴向间隙、提升刚性,但需避免过预压导致循环阻力增大(内循环因结构封闭,过预压影响较小):
预压方式(外循环主流方案):
双螺母垫片法:通过研磨垫片厚度(精度 ±0.005mm)控制两螺母相对位移,产生预紧力。例如,HIWIN R25-25T2 型号,若需 “中预压"(轴向刚性 25N/μm),垫片厚度需控制在 15.02mm±0.005mm。
注意事项:预紧力需设为 “最大工作负载的 1/3"(内循环可设 1/2),过预压会导致钢珠与循环器摩擦加剧,温升升高(超过 60℃可能导致润滑脂失效)。
预压验证:
手动旋转丝杠,感受阻力均匀性(无卡顿);用拉力计测试轴向间隙(中预压状态下间隙≤0.002mm)。
空载运行 30 分钟,用红外测温仪检测螺母温度(≤45℃为正常),若温度过高,需减小预紧力或优化润滑。
3. 电气适配:匹配外循环负载特性
驱动器参数设置:
负载惯量匹配:外循环多用于重负载(如 50-500kg),需将电机惯量比设为 “丝杠 + 负载惯量的 1.5-2 倍",避免启动时扭矩不足导致丢步。
加减速曲线:因外循环钢珠回流惯性较大,推荐用 “S 型加减速"(而非梯形),加速度设为 1-2m/s²(大导程≥20mm 时,加速度≤1m/s²),防止钢珠因惯性脱离循环器。
编码器与线缆防护:
外循环设备常伴随振动(如数控机床进给轴),编码器线缆需用金属波纹管包裹,固定间距≤300mm,避免线缆晃动导致信号干扰。